“秸秆微生物循环养殖技术”是本公司研究、实践已成熟的高能生态养殖技术,是通过益生菌菌剂发酵秸秆,形成发酵秸秆饲料,进而以秸秆发酵饲料统筹式发展循环养殖技术体系。益生菌在该体系的不同阶段扮演发酵秸秆、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净化水体、活化土壤微生态等不同作用,推动整个循环养殖技术体系有序进行。

有益微生物存在于整个循环养殖体系的始末在秸秆饲料生产阶段是生物发酵剂、进入禽类和鱼类体内是微生态调节剂、进入水体是水体净化剂、经过一系列生长繁殖和生理代谢生产出富含营养价值的菌肥后施入农田是生物有机肥


    1、秸秆微生物发酵阶段

农作物秸秆经过粉碎、加入生物发酵剂后,分层填入发酵窑。随后,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秸秆发酵过程。在整个的发酵过程中起主要发酵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包括乳酸菌类、酵母菌类、芽孢杆菌类、霉菌类4大类,它们各自有其专长分解的物质且彼此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秸秆发酵。

 秸秆微生物发酵

微生物发酵剂名称

作用机理

乳酸菌

(厌氧或兼性厌氧型)

可利用糖类等营养物质发酵产生乳酸,同时,代谢产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多糖。

酵母菌类

(兼性厌氧型)

可利用无机盐及糖分在极短的时间内合成蛋白质,且其营养价值与动物性蛋白相近,同时还能产生维生素、未知促生长因子等有益副产物。

芽孢杆菌类

(好氧或兼性厌氧型)

芽孢杆菌分泌强活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可降解植物性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营养代谢产生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类物质。

霉菌类

(厌氧型)

霉菌同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强,可以将其降解为酵母能利用的单糖、二糖等简单糖类物质,同时释放单细胞蛋白。

秸秆发酵的过程按发酵窑内氧气参与发酵的程度及产生的物质分:有氧发酵过程、秸秆酶解过程、产酸发酵过程。

(1)有氧发酵过程:微贮是于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发酵的秸秆处理技术。但在秸秆的封闭过程中,秸秆原料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氧气,这就使得在发酵的最初几天里好氧性或兼性微生物得以生长和繁殖。通过这些好氧性微生物的活动可将秸秆中的少量糖分和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最后氧气越来越少,直至氧气的含量下降为零。这时好氧性微生物就不能生存,最后全部死亡。

(2)秸秆的酶解过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产生了各种酶类,这些酶类破坏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结构,使它们逐级降解,形成各种糖类物质。秸秆的酶解过程是比较缓慢的,随着微生物繁殖量的增加和微生物活性的提高,秸杆被逐步酶解为糖类物质。在整个酶解过程中,半纤维素最易被降解,而形成较大数量的木糖、阿拉伯胶、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当这些糖类达到一定浓度时,微生物就可以利用这些糖分作为底物产酸发酵。

(3)产酸发酵过程:微生物利用秸秆饲料中的糖类作为底物,并将它们转化为有机酸类的过程。秸秆经有氧发酵后,氧气被消耗尽,需氧微生物不能存活。这时厌氧性微生物开始活动。它们在厌氧条件下,不能将糖类底物彻底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只能分解为各种有机酸类,包括已酸、丙酸、乳酸、丁酸等。这些有机酸在秸秆饲料中发生电离,形成大量的氢离子,使秸秆饲料酸化,pH值下降。当pH值下降到4.5-5.0时,酸性又抑制了各种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使微生物活动减慢,而形成良好的秸秆微贮饲料。

2、禽类、鱼类养殖阶段

益生菌依附于秸秆饲料上,鸡鸭鹅等禽类食用饲料后,益生菌也被吃进禽类的肚子里。在禽类肠道中益生微生物继续繁殖和代谢,其代谢产物能阻止和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致病菌的侵入和定植,抑制氨、胺类物质产生,维持肠道健康的同时有利于优化养殖环境;产生的各种高活性酶类能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提高饲料利用率;菌体内富含蛋白质、核酸、维生素和多种酶,具有增强动物免疫力的能力,降低养殖成本,这一阶段五大益生菌菌种均发挥作用。

3、水体净化阶段

一般而言,水体中聚集过多的氮、磷营养物质,就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虽然本项目采取禽类粪便直接入水,但循环养殖技术体系中禽类食用发酵饲料后产生的粪便富含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直接排入鱼塘后:一部分存在于水体中、一部分进入鱼类肠道成为鱼类的饲料。进入鱼类肠道的部分待鱼类完成相关代谢后再次排入水中。最后,禽类和鱼类粪便中的益生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共同作用于高有机物的水体,分解有机物、净化水体,实现水体的生态化清洁。在这一阶段,有益微生物起到水体清洁的作用。

4、无公害农业生产阶段

含有机物、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水体,类似于一种液态菌肥。用这种水体灌溉农田,有机物可以成为农作物生长的能源物质;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可以起到固氮、杀菌、杀虫、促进根系生长、活化土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